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设计手册」:从单点技巧到系统策略的10种核心提示模型
关键词
提示工程、提示设计策略、思维链(CoT)、元提示、上下文管理、多模态提示、自适应提示、伦理提示、结构化Few-Shot、评估迭代
摘要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写了几十条提示,AI的输出却依然“驴唇不对马嘴”?面对复杂任务(比如多步骤数据分析、跨领域创意生成),不知道如何组织提示?企业级AI应用中,无法保证不同场景下提示的一致性和扩展性?
如果说基础提示工程是“写指令”,那么架构师级别的提示设计就是“搭建系统”——它不是零散技巧的堆砌,而是用可复用的策略模型,解决“复杂场景下AI如何稳定输出价值”的问题。
本文将从「架构师视角」拆解10种核心提示设计策略,帮你从“调参式写提示”升级到“系统级设计提示”。你会看到:
如何用“分层提示”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复杂任务;如何让AI“自己设计提示”(元提示);如何在有限上下文窗口里“高效管理信息”;如何让AI根据场景“自适应输出”(比如面对小学生和专家用不同语言);
这些策略不是“黑魔法”,而是基于大模型底层逻辑的“设计方法论”——读完本文,你将具备设计企业级AI应用提示的能力。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需要「提示工程架构师」?
1.1 提示工程的“进阶困境”
在AI普及的今天,“写提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大多数人停留在**“单点技巧”层面**:
知道用“Think step by step”让AI讲逻辑;知道用Few-Shot给AI看示例;知道用“请用中文回答”定输出风格;
但当面对复杂任务时,这些技巧就会失效:
比如“帮我生成一份新能源汽车市场调研报告大纲”——需要AI同时处理“结构化输出”“行业知识”“逻辑分层”三个维度,单点技巧无法覆盖;比如“企业AI客服”——需要AI处理多轮对话、识别用户情绪、遵守企业合规规则,零散的提示会让AI“混乱”;
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更 clever 的提示”,而是**“更系统的提示设计策略”**——这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价值: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场景的AI任务问题。
1.2 核心挑战:复杂场景的“四难”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四难”:
任务拆解难:复杂任务如何拆分成AI能理解的步骤?上下文管理难:大模型有限的上下文窗口(比如GPT-4是8k/32k)如何装下海量信息?一致性保证难:如何让AI在不同场景下输出一致的结果?自适应扩展难:如何让AI根据用户身份、问题类型调整输出?
1.3 目标读者
本文适合以下人群:
AI产品经理:需要设计企业级AI应用的提示体系;算法工程师:需要优化大模型在具体任务中的表现;内容创作者/运营:需要用AI生成高质量内容(比如文案、报告);高级用户:想从“用AI”升级到“设计AI的工作方式”。
二、核心概念解析:用“生活化比喻”看懂提示系统
在讲具体策略前,我们需要先建立**“提示系统”的认知框架**——把提示比作“AI的操作手册”,而提示工程架构师就是“操作手册的设计师”。
2.1 提示系统的“三层结构”
一个完整的提示系统,就像一本企业员工手册,包含三个核心层:
基础层(身份与规则):告诉AI“你是谁”“要遵守什么规则”(比如“你是某电商的客服助手,禁止泄露用户隐私”);流程层(步骤与逻辑):告诉AI“怎么做”(比如“处理售后问题的步骤:1. 确认订单号;2. 了解问题详情;3. 给出解决方案”);输出层(风格与格式):告诉AI“输出什么样子”(比如“用亲切的语气,以bullet points呈现”);
用“做奶茶”比喻:
基础层:“你是奶茶店的厨师,必须用新鲜食材”;流程层:“做奶茶的步骤:1. 泡红茶;2. 加牛奶;3. 放糖;4. 加珍珠”;输出层:“奶茶要装在带logo的杯子里,上面加奶油和奥利奥碎”;
2.2 核心概念的“关系图”
提示系统中的核心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的。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它们的关系:
graph TD
A[用户需求] --> B[任务拆解]
B --> C[选择提示策略]
C --> D[基础层:身份与规则]
C --> E[流程层:步骤与逻辑]
C --> F[输出层:风格与格式]
D --> G[上下文管理]
E --> G
F --> G
G --> H[AI输出]
H --> I[评估与迭代]
I --> C
简单来说:
用户需求→拆解任务→选择策略→搭建三层提示→管理上下文→AI输出→评估迭代→优化策略。
三、技术原理与实现:10种核心提示设计策略
接下来,我们逐一讲解架构师级的10种提示策略——每个策略都包含“比喻→原理→代码示例→应用场景”,帮你真正“学会用”。
策略1:分层提示架构——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复杂任务
1.1 比喻:做蛋糕的“分层逻辑”
你做蛋糕时,不会把面粉、鸡蛋、奶油混在一起乱烤——而是先做底层的蛋糕胚(基础),再做中间的夹心(结构),最后做顶层的装饰(风格)。
分层提示的逻辑和做蛋糕一样:把复杂任务拆分成“基础层→流程层→输出层”三个独立层,再组合起来。
1.2 原理:分层提示的“三要素”
基础层(Identity & Rules):定身份、定规则(解决“AI是谁”“不能做什么”);流程层(Process & Logic):定步骤、定逻辑(解决“AI怎么做”);输出层(Style & Format):定风格、定格式(解决“AI输出什么样”);
1.3 代码示例:复杂数据分析任务的分层提示
假设我们需要让AI处理“某电商月度销售数据异常分析”,分层提示如下:
# 基础层
你是一位资深电商数据分析师,专注于销售数据的异常诊断。请严格遵守以下规则:
1. 只基于用户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不做无根据的猜测;
2. 禁止泄露任何虚构的商业信息;
# 流程层
请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分析:
1. 计算核心指标:月度销售额(GMV)、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2. 识别异常指标:对比上月数据,找出涨幅/跌幅超过20%的指标;
3. 分析异常原因:结合行业常识(比如促销活动、竞争对手动作、季节因素)推测可能原因;
4. 给出解决方案:针对每个异常原因,提出可执行的优化建议;
# 输出层
请用中文回答,输出结构如下:
1. 核心指标概览(用表格呈现);
2. 异常指标识别(用加粗文字标注异常点);
3. 异常原因分析(每条原因用bullet points);
4. 优化建议(每条建议附具体执行步骤);
# 用户数据
上月GMV:100万元,转化率:2%,客单价:50元,复购率:15%;
本月GMV:80万元,转化率:1.5%,客单价:55元,复购率:12%;
1.4 应用场景
分层提示适用于所有复杂任务,比如:
企业调研报告生成;法律文书初审;教育领域的解题步骤讲解;
策略2:多链思维链(Multi-Chain CoT)——让AI“多走几条路再决策”
2.1 比喻:做数学题的“多解法验证”
你做复杂数学题时,不会只靠一种方法——而是用代数法算一遍,用几何法算一遍,用数值法算一遍,确认结果一致才敢写答案。
多链思维链(Multi-Chain CoT)的逻辑就是如此:让AI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再对比结果的一致性,提高输出可信度。
2.2 原理:从“单链”到“多链”的进化
传统思维链(CoT)是“一条路走到黑”:比如“先算A→再算B→最后算C”,但如果某一步错了,整个结果都会错。
多链CoT则是“并行多条思路”:比如“用方法1算→用方法2算→用方法3算→对比三个结果”,结果一致的话,可信度更高;结果不一致的话,AI会自动排查错误。
2.3 数学模型:可信度的计算
多链CoT的输出可信度可以用投票机制计算:
比如用3种方法计算,其中2种结果一致,可信度就是2/3(约66.7%);如果3种结果都一致,可信度就是100%。
2.4 代码示例:复杂数学题的多链CoT提示
假设我们需要让AI解决“某工厂生产1000件产品,甲车间每天生产50件,乙车间每天生产30件,两个车间同时生产,多少天能完成?”,多链CoT提示如下:
你是一位数学老师,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以下问题,并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问题:某工厂生产1000件产品,甲车间每天生产50件,乙车间每天生产30件,两个车间同时生产,多少天能完成?
要求:
1. 每种方法都要写出详细的步骤;
2. 最后总结哪种方法最适合小学生理解;
2.5 AI输出示例
# 方法1:总工作量÷总效率
步骤:
1. 计算两个车间每天的总效率:50+30=80件/天;
2. 计算完成时间:1000÷80=12.5天;
优点:最直接,适合理解“总效率”概念的学生;
缺点:需要先理解“效率相加”的逻辑。
# 方法2:方程法
步骤:
1. 设完成时间为x天;
2. 甲车间生产的数量:50x;
3. 乙车间生产的数量:30x;
4. 总数量:50x+30x=1000 → 80x=1000 → x=12.5;
优点:用方程的逻辑,适合培养代数思维;
缺点:需要掌握方程的解法,对小学生较难。
# 方法3:分步计算法
步骤:
1. 第1天生产:50+30=80件,剩余:1000-80=920件;
2. 第2天生产:80件,剩余:920-80=840件;
3. ... 以此类推,第12天结束后剩余:1000-80×12=40件;
4. 第13天生产40件,完成;
5. 总时间:12.5天(因为第13天只需要半天);
优点:用“分步减”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具象思维;
缺点:步骤繁琐,适合理解“累积”概念的学生。
# 总结
最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是方法3(分步计算法),因为它用“每天减一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看到进度,不需要抽象的“效率相加”或“方程”概念。
2.6 应用场景
多链CoT适用于需要高可信度的任务,比如:
医疗诊断的初步建议;金融风险评估;复杂数学/逻辑题解答;
策略3:元提示(Meta-Prompt)——让AI“自己设计提示”
3.1 比喻:教AI做“提示工程师”
你想让AI帮你写文案,但不知道怎么写提示——这时候,你可以“教AI怎么写提示”:比如“你是提示工程专家,帮我设计一个生成奶茶店文案的提示”。
元提示的核心就是**“让AI学会设计提示”**——把“设计提示的知识”封装成一个更高层的提示,让AI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2 原理:元提示的“自我迭代”
元提示的本质是**“提示的提示”**——它包含两部分:
元知识:设计提示的方法论(比如“提示需要包含身份、步骤、输出要求”);任务描述:用户的具体需求(比如“生成奶茶店文案”);
当你给AI元提示时,AI会先调用“元知识”,再结合“任务描述”,生成一个针对具体任务的提示。
3.3 代码示例:生成“奶茶店文案”的元提示
假设你需要让AI生成奶茶店的宣传文案,但不知道怎么写提示,元提示如下:
你是一位资深提示工程专家,擅长为AI设计高效的任务提示。请按照以下步骤帮我设计一个生成奶茶店宣传文案的提示:
步骤:
1. 分析任务类型:判断这个任务是“创意生成”“逻辑推理”还是“结构化输出”;
2. 定义AI身份:给AI一个具体的身份(比如“奶茶店文案设计师”);
3. 明确任务要求:包含需要突出的产品特点(比如“新鲜水果、无添加糖、价格实惠”)、目标用户(比如“15-25岁的年轻人”)、输出风格(比如“活泼、有emoji”);
4. 设计输出格式:要求AI用“标题+正文+口号”的结构输出;
我的具体需求:我开了一家奶茶店,名叫“果茶小铺”,主打新鲜水果现榨的果茶,无添加糖,价格10元一杯,目标用户是大学生。请帮我设计一个生成宣传文案的提示。
3.4 AI输出的“子提示”
AI会根据元提示,生成一个针对“果茶小铺文案”的子提示:
你是“果茶小铺”的文案设计师,需要为我们的新鲜果茶生成宣传文案。请遵守以下要求:
1. 突出产品特点:新鲜水果现榨、无添加糖、10元一杯;
2. 目标用户:大学生(18-22岁);
3. 输出风格:活泼、可爱,包含emoji;
4. 输出结构:
- 标题:吸引眼球的短标题(不超过10字);
- 正文: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产品优势(1-2句话);
- 口号:易记的短句(不超过8字);
3.5 应用场景
元提示适用于**“不知道怎么写提示”的场景**,比如:
跨领域任务(比如你不懂法律,需要让AI生成法律文书的提示);批量生成提示(比如为10个不同产品生成文案提示);新手用户(比如刚接触AI的人,不知道如何描述需求);
策略4:上下文窗口管理——像整理抽屉一样“高效装信息”
4.1 比喻:整理“有限的抽屉”
你有一个抽屉,只能装10件东西——如果乱塞,常用的东西会找不到;如果整理好,把常用的放在上层,不常用的放在下层,就能装更多有用的东西。
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比如GPT-4的8k tokens)就像这个“有限的抽屉”——不是“装得越多越好”,而是“装对的信息”。
4.2 原理:上下文管理的“三策略”
要高效利用上下文窗口,需要掌握三个核心策略:
信息分层:把核心信息(任务定义、关键示例)放在上下文前面,辅助信息(历史对话、补充数据)放在后面;信息压缩:用摘要、关键词代替长文本(比如把1000字的文档压缩成100字的摘要);信息检索:当上下文超过窗口时,用向量数据库检索相关信息(比如用户问“某产品的售后政策”,只把“售后政策”的段落放入上下文);
4.3 数学模型:信息相关性的计算
信息检索的核心是余弦相似度——计算“用户问题”与“候选信息”的相关性:
Qmathbf{Q}Q:用户问题的向量表示;Dmathbf{D}D:候选信息的向量表示;cos(θ)cos( heta)cos(θ):相似度得分(0~1,得分越高相关性越强);
4.4 代码示例:长文档问答的上下文管理
假设你有一份10000字的“某产品使用手册”,用户问“如何重置密码?”,上下文管理的提示如下:
# 核心信息(放在前面)
你是某产品的客服助手,需要回答用户关于使用手册的问题。请先看以下关键信息:
- 重置密码的步骤:1. 打开APP→2. 点击“我的”→3. 点击“设置”→4. 点击“重置密码”→5. 输入验证码→6. 设置新密码;
- 注意事项:验证码有效期为5分钟,密码需包含字母+数字;
# 辅助信息(放在后面)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使用手册的第12页(“账户安全”章节):[第12页的摘要:重置密码的常见问题,比如“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 用户问题
请问如何重置密码?
4.5 应用场景
上下文管理适用于需要处理长文本的任务,比如:
长文档问答(比如法律条文、产品手册);多轮对话(比如AI客服,需要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数据密集型任务(比如数据分析,需要导入大量数据);
策略5:多模态提示——让AI“看懂图片+文字的组合拳”
5.1 比喻:给设计师“看样图+提需求”
你想让设计师帮你设计海报,不会只说“帮我设计一张海报”——而是会说“这是我们的产品图(图片),请设计一张突出产品特点的海报(文字)”。
多模态提示的逻辑就是如此:结合文字和图片(或语音、视频),让AI处理更丰富的信息。
5.2 原理:多模态提示的“三要素”
要设计有效的多模态提示,需要包含三个要素:
模态说明:明确输入的模态类型(比如“这是一张图片”“这是一段语音”);模态背景:解释模态的上下文(比如“这是2023年12月的客流量热力图”);任务结合:把模态信息与文字任务结合(比如“从图片中识别客流量峰值,用文字解释原因”);
5.3 代码示例:用GPT-4V分析“餐厅客流量热力图”
假设你有一张餐厅的客流量热力图(图片),想让AI分析峰值时间,多模态提示如下(用OpenAI API):
import base64
import openai
# 读取图片并转为base64编码
def encode_image(image_path):
with open(image_path, "rb") as image_file:
return base64.b64encode(image_file.read()).decode('utf-8')
image_path = "restaurant_heatmap.png"
base64_image = encode_image(image_path)
# 多模态提示
prompt = f"""
这是一张某餐厅2023年12月的客流量热力图(图片),颜色越深表示客流量越大。请分析以下问题:
1. 哪个时间段客流量最大?
2. 哪个区域的座位利用率最高?
3. 给出优化座位布局的建议。
要求:用中文回答,每条建议附具体理由。
"""
# 调用GPT-4V API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vision-preview",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
{"type": "text", "text": prompt},
{"type": "image_url", "image_url": {"url": f"data:image/png;base64,{base64_image}"}}
]
}
],
max_tokens=1000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5.4 AI输出示例
# 1. 客流量最大的时间段
从热力图来看,客流量最大的时间段是12:00-13:30(午餐时间)和18:00-19:30(晚餐时间),这两个时间段的热力图颜色最深(红色)。
# 2. 座位利用率最高的区域
靠近窗户的区域(图中右侧)座位利用率最高,几乎全红;而角落区域(图中左侧)利用率较低(黄色)。
# 3. 优化座位布局的建议
- 增加窗户区域的座位数量:因为窗户区域更受欢迎,利用率高,可以把角落的10个座位调整到窗户区域,提高整体利用率;
- 在高峰时段设置“共享桌”:午餐和晚餐时段客流量大,可以把部分4人桌改为共享桌(可坐6人),容纳更多顾客;
- 优化角落区域的环境:角落区域利用率低,可能是因为光线暗,可以增加小台灯,或摆放绿植,提升吸引力。
5.5 应用场景
多模态提示适用于需要处理视觉/语音信息的任务,比如:
图片分析(比如产品缺陷检测、热力图分析);视频摘要(比如提取视频中的关键信息);语音转文字+分析(比如会议录音的摘要和 action items);
策略6:自适应提示——让AI“根据场景调整输出”
6.1 比喻:服务员的“看人下菜碟”
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会根据你的身份调整服务:
面对小朋友:用简单的语言推荐“儿童套餐”;面对情侣:推荐“浪漫双人餐”;面对商务人士:推荐“高端套餐”;
自适应提示的逻辑就是如此:让AI根据用户的“场景特征”(比如身份、问题类型、情绪)调整输出。
6.2 原理:自适应提示的“条件判断”
自适应提示的核心是**“在提示中加入条件分支”**——让AI先判断“场景特征”,再选择对应的输出策略。
常见的场景特征包括:
用户身份(比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问题类型(比如创意生成/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用户情绪(比如生气/满意/疑惑);
6.3 代码示例:教育辅导的自适应提示
假设你需要让AI做“数学辅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年级调整解题难度,自适应提示如下:
你是一位数学辅导老师,需要回答学生的问题。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判断学生的年级:从问题中识别(比如“我是小学生”“我读初二”);
2. 调整回答难度:
- 小学生:用生活化的例子,避免公式;
- 初中生:用基础概念和简单公式;
- 高中生:用详细的公式推导和逻辑链;
3. 检查输出:确保回答符合对应年级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
6.4 AI输出示例
如果学生是小学生:
“植物就像小厨师,用太阳公公的光,把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做成甜甜的葡萄糖(就是植物的食物),同时还会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如果学生是初中生: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能量工厂’:它们用叶绿体(植物细胞里的小器官),把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转化为有机物(比如葡萄糖C₆H₁₂O₆),并释放氧气(O₂)。公式是:6CO₂ +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 6O₂(需要光和叶绿体)。”
如果学生是高中生: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类囊体膜上):利用光能将水分解为O₂和还原氢([H]),同时合成ATP(能量货币);暗反应(叶绿体基质中):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将CO₂固定为三碳化合物,再还原成葡萄糖(卡尔文循环)。
总反应式:6CO₂ + 12H₂O → C₆H₁₂O₆ + 6O₂ + 6H₂O(光、叶绿体)。”
6.5 应用场景
自适应提示适用于需要“个性化输出”的任务,比如:
教育辅导(根据年级调整难度);AI客服(根据用户情绪调整语气);内容生成(根据用户偏好调整风格);
策略7:伦理与安全提示——给AI套上“安全带”
7.1 比喻:企业的“员工行为准则”
你去公司上班,会收到一本“员工手册”,里面写着“不能泄露公司机密”“不能歧视同事”——这些规则是为了让你“合规工作”。
伦理与安全提示的逻辑就是如此:给AI制定“行为准则”,避免生成有害内容。
7.2 原理:伦理提示的“四禁止”
有效的伦理提示需要包含四个核心禁止项:
禁止有害内容:不生成暴力、歧视、恐怖主义的内容;禁止隐私泄露:不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地址);禁止虚假信息:不生成无根据的虚假内容(比如“某药能治癌症”);禁止越界行为: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要说明无法回答;
7.3 代码示例:合规AI助手的伦理提示
假设你需要设计一个“企业AI客服”的伦理提示,内容如下:
你是某电商的合规AI客服,必须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1. 禁止生成有害内容:不回答与暴力、歧视、恐怖主义相关的问题;
2. 禁止隐私泄露:不询问或泄露用户的姓名、电话、地址、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
3. 禁止虚假信息:对于不确定的问题(比如“某商品能治疗皮肤病吗?”),要说明“无法提供医疗建议”;
4. 禁止越界行为:对于超出客服职责的问题(比如“帮我写一篇论文”),要礼貌拒绝,并引导用户联系对应部门;
5. 情绪管理:当用户生气时,先道歉(比如“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不便”),再解决问题;
用户的问题:我买的面膜用了过敏,你们的产品是不是有问题?你们要赔偿我!
7.4 AI输出示例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不便!关于你反映的面膜过敏问题,我们非常重视。请你提供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为你处理:
1. 订单号(可在“我的订单”中查询);
2. 过敏的具体症状(比如红肿、瘙痒);
3. 过敏部位的照片(可选);
我们会在24小时内联系你,协商解决方案(比如退款、换货或补偿)。如果需要进一步帮助,请拨打我们的客服电话:400-123-4567。
7.5 应用场景
伦理提示适用于所有需要“合规”的任务,比如:
企业AI客服;医疗AI助手;教育AI辅导;
策略8:结构化Few-Shot——给AI“看标准答案模板”
8.1 比喻:考试前的“真题训练”
你考试前会做“真题”——不是随便做,而是做“带标准答案的真题”,因为这样能让你更清楚“出题人的要求”。
结构化Few-Shot的逻辑就是如此:给AI看“问题类型+输入+输出”的结构化示例,而不是随机示例——这样能让AI更明确任务的要求,提高输出的一致性。
8.2 原理:结构化Few-Shot的“三要素”
有效的结构化Few-Shot需要包含三个要素:
问题类型:明确示例的任务类型(比如“数学计算”“逻辑推理”“文案生成”);输入示例:给出具体的输入内容;输出示例:给出符合要求的输出内容;
8.3 代码示例:文案生成的结构化Few-Shot
假设你需要让AI生成“产品卖点文案”,结构化Few-Shot提示如下:
请按照以下示例的格式生成产品卖点文案:
# 示例1
问题类型:护肤品文案
输入:产品名称(玻尿酸面膜),卖点(深层补水、敏感肌适用、无添加)
输出:「玻尿酸深层补水面膜」——给敏感肌的“喝水神器”!0添加酒精、香精,敷15分钟,皮肤像喝饱水一样Q弹~
# 示例2
问题类型:电子产品文案
输入:产品名称(无线耳机),卖点(降噪、续航24小时、触控操作)
输出:「降噪无线耳机」——你的“安静小世界”!智能降噪隔绝外界杂音,续航24小时畅听,触控操作更方便~
# 我的需求
问题类型:奶茶文案
输入:产品名称(草莓奶盖茶),卖点(新鲜草莓、咸甜奶盖、手工熬制糖浆)
8.4 AI输出示例
「草莓奶盖茶」——夏天的“甜莓炸弹”!新鲜草莓现榨,咸甜奶盖裹着茶香,手工熬制的糖浆甜而不腻,喝一口就爱上~
8.5 应用场景
结构化Few-Shot适用于需要“一致性输出”的任务,比如:
产品文案生成;法律文书模板;报表格式统一;
策略9:多轮对话提示——让AI“记得之前说过的话”
9.1 比喻:和朋友“连续聊天”
你和朋友聊天时,不会“聊到一半就忘记之前说的话”——比如朋友说“我昨天去吃了火锅”,你会回应“火锅好吃吗?辣不辣?”,而不是“你今天吃了什么?”。
多轮对话提示的逻辑就是如此: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性。
9.2 原理:多轮对话的“上下文摘要”
要让AI保持连贯性,需要在提示中加入“历史对话摘要”——把之前的对话内容压缩成核心信息,放入当前提示中。
常见的摘要方法包括:
关键信息提取:提取之前对话中的核心问题和回答(比如“用户问了订单物流,AI回答了物流单号”);主题跟踪:跟踪对话的主题(比如“对话主题是‘订单售后’”);
9.3 代码示例:AI客服的多轮对话提示
假设用户之前问了“我的订单什么时候到?”,AI回答了“物流单号是12345,预计明天送达”,现在用户问“如果明天没到怎么办?”,多轮对话提示如下:
# 历史对话摘要
用户之前问了“我的订单什么时候到?”,AI回答:“你的订单物流单号是12345,预计明天(6月10日)送达。”
# 当前提示
现在用户的问题是:“如果明天没到怎么办?”,请结合历史对话内容回答,要求:
1. 提到之前的物流单号和预计送达时间;
2. 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 用亲切的语气;
9.4 AI输出示例
您好!您的订单物流单号是12345,原本预计明天(6月10日)送达。如果明天没到,您可以做以下操作:
1. 打开APP→“我的订单”→输入物流单号12345,查看最新物流状态;
2. 如果物流状态异常,请拨打我们的客服电话400-123-4567,我们会帮您联系快递公司;
3. 您也可以在APP内提交“物流异常”申请,我们会在2小时内响应。
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9.5 应用场景
多轮对话提示适用于需要“连续交互”的任务,比如:
AI客服;虚拟助手(比如 Siri、小爱同学);教育辅导(比如“先问概念,再问例题”);
策略10:提示的评估与迭代——像产品迭代一样“优化提示”
10.1 比喻:做产品的“原型-测试-迭代”
你做产品时,不会“一次做完美”——而是先做原型,测试用户反馈,再修改,再测试,直到达到预期。
提示的评估与迭代逻辑就是如此:设计提示→测试输出→评估效果→修改提示→再测试→直到符合要求。
10.2 原理:提示评估的“四指标”
要评估提示的效果,需要关注四个核心指标:
准确性:输出是否正确(比如“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致性:多次输入相同问题,输出是否一致;相关性:输出是否符合任务要求(比如“有没有跑题”);可读性:输出是否容易理解(比如“有没有用复杂术语”);
10.3 迭代流程:从“坏提示”到“好提示”
我们用一个“奶茶文案生成”的例子,展示迭代流程:
第一步:初始提示(坏提示)
你是一个文案写作者,帮我写一条奶茶店的宣传语。
AI输出:“好喝的奶茶,快来买!”
评估:太普通,没有突出产品特点(准确性差、相关性差)。
第二步:优化提示(加入产品特点)
你是一个文案写作者,帮我写一条奶茶店的宣传语,需要突出我们的特色:用新鲜水果现榨,无添加糖,价格实惠(10元一杯)。
AI输出:“我们的奶茶用新鲜水果现榨,无添加糖,10元一杯,很好喝!”
评估:突出了产品特点,但风格太生硬(可读性差)。
第三步:再优化提示(加入风格要求)
你是一个文案写作者,帮我写一条奶茶店的宣传语,需要突出我们的特色:用新鲜水果现榨,无添加糖,价格实惠(10元一杯)。请用活泼的语气,包含emoji。
AI输出:“🍓鲜榨水果茶来啦!新鲜水果现做,0添加糖,一杯只要10元!喝得到的健康,喝得到的甜~快来打卡!”
评估:符合所有要求(准确性高、相关性高、可读性高)。
10.4 应用场景
评估与迭代适用于所有提示设计任务——没有“完美的提示”,只有“不断优化的提示”。
四、实际应用:企业级AI系统的提示设计案例
4.1 案例1:企业AI客服的提示体系
某电商企业需要设计一个AI客服系统,处理“订单查询”“售后申请”“产品咨询”三类问题。我们用分层提示+自适应提示+多轮对话设计提示体系:
1. 基础层(身份与规则)
你是某电商的AI客服助手,名叫“小电”。请遵守以下规则:
1. 禁止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姓名、电话、地址、银行卡号);
2. 对于不确定的问题,要说明“我需要核实一下,会尽快回复你”;
3. 当用户生气时,先道歉:“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不便”;
2. 流程层(步骤与逻辑)
处理用户问题的步骤:
1. 问候用户:“你好,我是小电,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2. 识别问题类型:根据用户的问题,判断是“订单查询”“售后申请”还是“产品咨询”;
3. 解决问题:
- 订单查询:要求用户提供订单号,然后查询物流状态;
- 售后申请:要求用户提供订单号、问题描述、照片(可选),然后引导用户提交售后申请;
- 产品咨询:根据产品知识库回答,比如“这款手机的电池容量是4000mAh”;
4. 确认满意:“请问还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3. 输出层(风格与格式)
输出要求:
1. 用亲切的语气,像朋友一样聊天;
2. 用短句,避免长段落;
3. 包含emoji(比如😊、🙏);
4. 自适应提示(根据用户情绪调整)
如果用户的问题包含“生气”“投诉”“垃圾”等负面词汇,先道歉:“非常抱歉给你带来这么不好的体验”,再解决问题;
5. 多轮对话(历史对话摘要)
如果用户之前问过“订单物流”,现在问“售后申请”,要提到之前的订单号:“你之前的订单号是12345,关于售后申请,请提供问题描述和照片”;
4.2 案例2:教育AI辅导的提示体系
某教育机构需要设计一个AI数学辅导系统,帮助学生解决“代数题”。我们用多链CoT+结构化Few-Shot+自适应提示设计提示体系:
1. 基础层(身份与规则)
你是一位数学辅导老师,专注于代数题解答。请遵守以下规则:
1. 用步骤化的方式解答,每一步都要说明理由;
2. 禁止直接给出答案,必须讲解过程;
2. 流程层(多链CoT)
解答代数题的步骤:
1. 用代数法解答(设未知数,列方程);
2. 用算术法解答(用数量关系计算);
3. 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3. 输出层(结构化Few-Shot)
请按照以下示例的格式解答:
# 示例1
问题:某数的3倍加上5等于20,求这个数。
代数法:设这个数为x,3x+5=20 → 3x=15 → x=5(理由:等式两边同时减5,再除以3);
算术法:(20-5)÷3=5(理由:先算20减5,得到这个数的3倍,再除以3);
优缺点:代数法更直观,适合复杂问题;算术法更快捷,适合简单问题。
4. 自适应提示(根据年级调整)
如果学生是初中生,用代数法为主,算术法为辅;如果学生是小学生,用算术法为主,代数法为辅;
五、未来展望:提示工程的“下一个阶段”
5.1 技术发展趋势
更智能的元提示:未来的元提示不仅能“设计提示”,还能“自动优化提示”——比如根据AI的输出效果,自动调整提示的步骤和要求;跨模态的提示设计:结合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提示会更普遍——比如“用视频展示产品使用方法,再用文字生成说明书”;个性化的提示:根据用户的偏好、习惯自动调整提示——比如“用户喜欢简洁的输出,提示就要求AI用短句”;可解释的提示:让用户知道“提示为什么这样设计”“AI为什么这样输出”——比如“这个提示要求AI用步骤化解答,是因为能帮助学生理解逻辑”;
5.2 潜在挑战
提示的复杂性增加:未来的提示系统会更复杂,需要更专业的架构师;伦理和安全问题:AI可能生成更隐蔽的有害内容(比如“披着合规外衣的歧视性内容”),需要更严格的伦理提示;大模型的上下文限制:尽管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在扩大(比如GPT-4的32k,Claude 3的200k),但依然有限,需要更高效的上下文管理策略;
5.3 行业影响
企业需求爆发:企业会需要更多的“提示工程架构师”,负责设计企业级AI应用的提示体系;教育领域变革:AI辅导工具会更个性化——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自动调整提示的难度;创意领域协作:AI会成为创意工作者的“协作伙伴”——比如用多模态提示辅助设计师生成海报,用自适应提示辅助文案生成;
六、结尾:从“技巧使用者”到“系统设计者”
提示工程的本质,不是“写更 clever 的提示”,而是**“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这也是“提示工程架构师”与“普通用户”的核心区别。
读完本文,你应该掌握了:
10种核心提示设计策略(分层、多链CoT、元提示、上下文管理等);每个策略的“比喻→原理→代码示例→应用场景”;企业级AI系统的提示设计案例;
现在,你可以尝试用这些策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试试用“分层提示”设计企业AI客服的提示体系;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试试用“结构化Few-Shot”生成一致风格的文案;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试试用“自适应提示”设计AI辅导的提示;
思考问题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复杂的AI任务”?如何用本文的策略设计提示?你觉得未来的提示工程会有哪些“颠覆性”的发展?你在设计提示时,遇到过“伦理问题”吗?如何解决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