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量化策略像点奶茶一样好选,小白也能秒懂

每次听到“量化投资”,是不是总觉得它像藏在黑匣子里的高科技,满是代码、模型、数据,跟咱们普通人没啥关系?实则真不是这样!量化投资的本质是以数据为基础、模型为核心、纪律为保障,用客观系统化决策替代主观判断的投资体系,省得你天天盯盘、纠结买哪个。

就像你早上买早餐,会固定选“皮薄馅大的包子+无糖豆浆”(这是你的“早餐策略”),量化就是把这个策略交给机器人,让它每天按这个标准帮你买,不用你再站在早餐摊前犹豫。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话,把6种常见的量化策略掰开揉碎了讲,看完你也能轻松get“量化到底咋赚钱”。

先搞懂:量化投资不是“神仙操作”,只是“机智的偷懒”

在说具体策略前,先解决一个核心疑问:量化到底是啥?实则特简单,就两步:

第一步,定“赚钱规矩”。列如你觉得“最近新能源行业势头好,选市值小、业绩增长快的新能源股,大致率能赚”,这就是你的“赚钱逻辑”;

第二步,让软件干活。把这个“选新能源股的规矩”写成代码,软件就会自动扒拉全市场的数据,帮你挑符合条件的股票,还能实时盯着市场变化,该买的时候买、该卖的时候卖,不用你自己对着屏幕翻报表。

这里必须划重点:软件只是“工具人”,就像你用的美图秀秀,能修图但不能替你拍好照片——真正值钱的是背后的“选图逻辑”(也就是量化策略)。所以别觉得量化多神秘,它就是帮你把“投资想法”落地的“智能助手”而已。

6种量化策略拆解:像选外卖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

咱们平时选外卖,有人爱点“清淡健康的沙拉”,有人爱“重口下饭的川菜”,量化策略也一样,不同策略对应不同的“投资需求”。下面就用生活场景类比,一个个说清楚:

1.量化选股策略:不跟“爆款清单”,专挖“小众好货”

专业定义:通过构建量化模型,整合股票价格、财务数据、行业景气度等多维度因子,对全市场股票进行客观筛选和评分,筛选出具有潜在上涨空间的个股组合,不依赖传统指数成分股,以追求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主动量化策略。

生活类比:逛淘宝不看“热销榜”,反而会翻评价、看详情,专门找那些“性价比高、没被太多人发现”的小众单品,列如几十块钱但质量堪比大牌的T恤。

核心目标:不跟着沪深300、中证500这些“指数爆款”走,自己在全市场里“挖潜力股”,争取比指数赚更多。

咋赚钱?全靠“机器人筛货”

你想啊,全市场有几千只股票,靠你自己看财报、盯价格,累死也看不完。但量化模型能像“超级扫描仪”一样,同时扒拉股票的价格走势、公司净利润、行业政策这些数据,自动把“业绩稳增、估值低”的好股挑出来,把“业绩暴跌、有雷风险”的坑股排除掉。

列如模型发现“最近半导体行业政策利好,某几只小盘半导体股业绩增速比行业平均高20%”,就会立马多买这些股;如果后续市场风格变了,列如大家开始偏爱消费股,模型也能快速调整,把仓位转向符合条件的消费股。

适合谁?不想“随大流”跟指数,觉得自己有“找好货的眼光”,但又没精力盯全市场的人。

2.指数增强策略:跟着“网红攻略”,但偷偷加“私藏小店”

专业定义:以特定市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为业绩基准,在严格控制与基准跟踪误差的前提下,通过量化模型对指数成分股进行权重调整、精选非成分股或捕捉短期交易机会,旨在获取高于基准指数收益的量化策略。

生活类比:去旅游前,你会先看“网红打卡攻略”(列如“上海必去10个景点”),但不会完全照做——攻略里的热门景点你会去,同时还会加几个本地朋友推荐的“私藏小店”,最后玩得比只按攻略走的人更爽。

核心目标:跟着指数(列如沪深300、中证500)的“大方向”走,同时多赚点“超额收益”,也就是“比指数本身多赚的钱”。
咋赚钱?靠“给股票打分+加小灶”

量化模型会先把指数里的股票拉出来“打分”:列如看股票的盈利情况、分红多少、波动大小,分数高的就多买,分数低的就少买甚至不买。列如跟踪沪深300指数时,模型发现某只银行股“业绩稳、分红高”,就会比指数里的权重多买10%;而某只波动大、业绩差的股票,就少买5%。

除了“调权重”,模型还会偶尔加“小灶”——从指数外挑几只潜力股。列如跟踪中证500时,发现某只刚上市的新能源股“业绩增速快、估值合理”,就会少量买入,争取多赚一笔。另外,指数上涨时,模型还能靠“调仓快”抓短线机会,列如某只股票短期涨了5%,就及时卖出锁定收益。

适合谁?认可指数的长期趋势(觉得跟着指数走不会亏太多),但又不甘心“只赚指数的钱”,想多赚点“零花钱”的人。

3.市场中性策略:不管“天气好坏”,只赚“确定的小钱”

专业定义:通过同时构建多头股票组合和空头对冲工具(如股指期货),对冲掉市场系统性风险,仅获取股票组合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阿尔法收益),实现与市场涨跌无关的稳定收益的量化策略。

生活类比:你开了家便利店,不管外面是下雨还是晴天,你都只卖“刚需品”(列如水、零食、日用品),而且提前跟供应商约定“如果原材料涨价,供应商补差价”,所以不管市场怎么变,你都能稳赚一笔“薄利”。

核心目标:规避大盘的“涨跌风险”,不管大盘涨10%还是跌10%,只赚“确定的差价”,追求“稳”字第一。

咋赚钱?靠“选好股+穿雨衣”

第一步,“选好股”:模型从全市场筛选“大致率跑赢大盘”的股票,列如“业绩连续3年增长、估值低于行业平均”的消费股,这些股票就算大盘跌,也可能跌得比大盘少,甚至小涨。

第二步,“穿雨衣”(对冲风险):模型会买“股指期货”这个“对冲工具”。列如大盘跌1%,股指期货大致会涨1%,这样大盘跌的损失,就被股指期货的收益抵消了。最后,你赚的就是“选出来的股票比大盘强的差价”——列如股票跌了0.5%,大盘跌了1%,那你就赚了0.5%的差价;如果股票涨了2%,大盘涨了1%,你还是赚1%的差价。

这里要注意:这种策略赚的不是“大钱”,但胜在“稳”,适合不想承受波动的人。但它对模型要求极高,需要准确计算对冲比例。实际上,对冲可能不完美(列如基差风险),模型也可能失效,从而导致亏损,并非稳赚不赔。
适合谁?害怕市场波动(一看到大盘跌就心慌),宁愿少赚点,也不想亏本金的“保守型”选手。

4.套利策略:专抓“价格漏洞”,赚“稳赚不赔的差价”

专业定义:利用同一资产或相关资产在不同市场、不同时点的价格偏离,通过同时进行低买高卖的交易操作,在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时获利,具有无风险或低风险特征的量化策略,常见类型包括期现套利、跨市场套利、跨品种套利等。

生活类比:同一杯奶茶,楼下便利店卖15元,外卖平台领券后卖10元,你先在外卖平台买10杯囤着,然后到便利店按15元一杯转卖(假设能转卖),等两边价格一样(列如都12元),你每杯就能赚5元差价——这就是“套利”。

核心目标:专门抓“同一资产在不同地方价格不一样”的漏洞,等价格回归正常时赚差价,风险极低,收益确定。

咋赚钱?靠“盯紧差价+快出手”

最常见的是“期货和现货套利”。列如某只大宗商品(列如铜)的期货价格是110元/吨,现货价格是100元/吨——但你要知道,期货到期后,价格会和现货价格“对齐”(由于期货就是“未来买现货的约定”,到期必须按现货价交割)。

这时候模型就会“快出手”:立马买100元/吨的现货,同时卖110元/吨的期货。等到期时,期货和现货价格都变成105元/吨,你买的现货赚了5元/吨,卖的期货也赚了5元/吨,总共赚10元/吨,差价稳稳落袋。

除了期货和现货,套利还包括“不同市场套利”(列如同一只股票在A股卖10元,在港股卖9.5元,买港股卖A股赚差价)、“相关资产套利”(列如茅台股票和茅台可转债价格偏差时套利)。

适合谁? 风险偏好极低,不想冒任何风险,就想赚“稳差价”的人——列如把钱存银行觉得利息低,但又不敢买股票的人。

5.固收+策略:“主食管饱,小菜调味”,稳字当头

专业定义: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为核心配置(占比一般不低于80%),同时适度配置股票、可转债、股指期货等风险资产,在控制组合波动的基础上,追求稳健收益与收益增强的混合型量化策略。

生活类比:你每天吃饭,会先吃一碗米饭(主食管饱),再配一碟小菜(列如凉拌黄瓜、炒青菜),偶尔加个卤蛋(调味)——既保证不饿肚子,又不会由于吃太多重口菜不舒服。

核心目标:以“稳健的债券”为主(管饱),偶尔加“股票、可转债”这些(调味),在尽量不损失本金的前提下,争取多赚点收益。

咋赚钱?靠“多吃主食,少夹小菜”

第一,“主食占比高”:模型会把至少80%的钱投到债券里,列如国债、企业债这些——债券就像“米饭”,收益稳定,到期能拿到固定利息,很少会亏本金。模型会分析债券的风险(列如企业会不会违约)、宏观经济(列如利率涨了还是跌了),动态调整债券仓位,列如利率要涨时,就多买短期债券,避免长期债券贬值。

然后,“小菜加调味”:剩下的20%以内的钱,会偶尔投点股票、可转债这些“高收益品种”。列如市场行情好时,买一点业绩稳的消费股,赚点“小菜钱”;行情不好时,就少买甚至不买股票,只靠债券拿利息。

这种策略的关键是“不折腾”,列如债券持仓不会频繁换,股票仓位也不会太高,所以波动小,收益稳。

适合谁?追求“稳稳的幸福”,列如想给父母存养老钱、自己存买房首付,不想本金有风险,又想比存银行利息高一点的人。

6.FOF策略:找个“专业厨师”,帮你选“不同菜系的好餐厅”

专业定义:即“基金中基金”,通过量化模型或专业团队筛选全市场优质基金(包括股票型、债券型、量化型等),构建基金组合进行投资,实现跨资产类别、跨策略的分散配置,以降低单一基金风险、追求长期平稳收益的量化策略。

生活类比:你不想自己做饭,也不想只吃一家餐厅(怕吃腻、怕踩坑),就找个专业厨师——让他帮你选“川菜馆、粤菜馆、日料店”里口碑最好的,每天换着吃,既不用自己找店,又能吃到不同口味的好饭。

核心目标:不直接买股票、债券、期货,而是找“专业的基金”买,靠“分散投资”应对市场变化,让收益更平稳。

咋赚钱?靠“专业挑基+灵活切换”

第一步,“挑好基”:FOF的管理人(相当于“专业厨师”)有时并不会自己开发量化模型,而是从全市场筛选“好基金”——列如看基金的历史收益、最大回撤(跌得最狠的时候亏多少)、基金经理的能力,挑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量化基金”里表现好的。

第二步,“分散投”:把钱分到不同类型的好基金里,列如40%投债券基金(稳)、30%投股票基金(赚收益)、20%投量化基金(灵活)、10%投货币基金(备用)——这样就算股票基金跌了,债券基金还能赚,整体收益不会大起大落。

第三步,“灵活换”:市场变了,FOF也能快速调整。列如之前市场适合股票基金,FOF就多配;后来市场开始跌,适合债券基金,FOF就把股票基金的仓位减下来,加债券基金的仓位。相当于“厨师根据季节换菜单”,夏天多上凉菜,冬天多上热汤。

适合谁? 完全不想自己研究股票、债券,觉得“选基金比选股还难”,想让专业的人帮自己“管钱”,追求“省心+平稳收益”的人。

必须提醒的“避坑指南”:量化不是“稳赚不赔”

虽然量化策略听起来很“香”,但有几个坑必须避开,不然可能白忙活一场:

第一,“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量化模型是靠“过去的规律”做出来的,列如模型发现“过去5年,小盘股每年涨10%”,就会多买小盘股。但如果未来市场风格变了,列如大家开始偏爱大盘股,小盘股跌了,模型就会失效——这就像列如去年夏天流行碎花裙收益很好但今年夏天流行纯色裙,那今年按照碎花裙的逻辑进货就很有可能卖不出去了。

第二,“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不管是哪种策略,都有风险:套利策略可能遇到“价格一直不回归”,固收+策略可能遇到“债券违约”,FOF可能遇到“选的基金跌了”。所以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投,列如你能接受最多亏5%,就别把超过50%的钱投到量化里。

第三,“别迷信‘高科技’”。有些平台会把量化吹成“能预测市场的神仙工具”,但实际上,量化只是“帮你执行策略的助手”,如果策略本身有问题(列如选的股票都是垃圾股),再厉害的软件也赚不到钱——就像你用最先进的烤箱,烤的是变质的面包,最后还是会难吃。

最后说句大实话:选策略就像选鞋子,合脚最重大

看完这6种策略,可能有人会问:“哪种最赚钱?我该选哪个?”实则没有“最赚钱”的策略,只有“最适合你”的策略。

列如你是“激进型”,能接受短期波动,想赚更多收益,就选“量化选股策略”;你是“稳健型”,想风险相对小尽量不损失本金,偶尔赚点利息,就选“固收+策略”;你是“懒人型”,不想管任何事,就选“FOF策略”。

量化投资不是专业投资者的专属,它就像我们生活里的“智能工具”——用好了能帮你省时间、避麻烦,用不好也可能踩坑。关键是先搞懂它的逻辑,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策略,别盲目跟风。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量化多高深、多赚钱”,你就可以笑着告知他:“这玩意儿我懂,不就是跟选奶茶一样,选个自己喜爱的口味嘛!”

温馨提示:

本文所发布的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提议,交易需谨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海神的三叉戟的头像 - 鹿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