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即将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星网、上海垣信等核心企业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这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化正式迈入实质性阶段 。这一政策举措不仅将加速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节奏,更将推动”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建设,为偏远地区覆盖、应急通信、物联网等场景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支撑 。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卫星互联网自2020年4月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国家战略性工程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3年2月,工信部进一步将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牌照发放,是政策落地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建设进入加速落地时期 。
从国际竞争格局看,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战场 。全球近地轨道可容纳卫星数量上限约为6万颗,而当前各国及企业提交的低轨卫星申报数量已远超该上限,资源争夺日趋激烈 。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运营商需在监管时限内完成星座部署:自首颗卫星投入使用起的两年内完成至少10%的部署、五年内达成50%、七年内实现100% 。这一规则防止了”占而不用”的资源浪费,也压缩了各国及企业的实际部署窗口期。
中国已规划近1.6万颗卫星,其中中国星网GW星座计划部署1.3万颗卫星,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计划部署1.5万颗卫星,但与SpaceX星链(已部署约7000颗卫星)相比仍有差距 。工信部牌照发放后,中国星网、上海垣信及运营商将获得明确的运营主体资格,加速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确保我国在太空通信领域的战略资源不被国际巨头垄断 。
受益企业的核心优势与业务布局
中国星网作为”国家队”,是牌照的候选者之一 。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星网整合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有资源,规划GW星座为高低轨混合星座(包含GW-A59子星座6080颗和GW-A2子星座6912颗),形成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卫星星座 。其技术储备包括星载基站、星地融合测试,以及火箭复用(如长征十二号垂直起降试验)等 。2025年8月,中国星网在21天内完成5组38颗卫星的密集发射,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5年6月,中国星网管理层实现新一轮迭代,组建”运营商+国防+卫星”三方合力,推动产业升级,为后续组网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 。
上海垣信作为唯二的巨型星座运营商,已在海外进行了诸多卫星互联网业务验证 。其千帆星座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设计,核心技术及产业链全部自主可控 。2024年11月,上海垣信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TELEBRAS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于2026年为巴西地区提供正式商用服务,覆盖偏远和网络不发达地区的宽带互联网接入 。2025年2月,上海垣信与马来西亚MEASAT Global Berhad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在低轨卫星星座管理运营、技术研发和应用解决方案等多个维度展开合作 。截至2025年7月,千帆星座已完成7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及星座连续通讯实测验证,全面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 。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地面移动通信运营商,将基于天通进行技术和产品验证 。中国移动已完成5G手机终端直连卫星实验室测试验证,实现上行网络容量2倍提升,上行速率提升20%,下行速率提升100% 。2024年2月,中国移动成功发射”中国移动01星”和”星核验证星”,开展天地一体网络技术试验 。2025年4月,中国移动参与发射卫星互联网新技术试验卫星(0001-0004星),开展Ka频段宽带直连、天地网络融合等技术验证 。中国移动计划在上海、浙江等省市启动多区域外场试点,验证5G-A手机在森林、海洋等场景的覆盖能力,加速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落地 。
中国电信已持有相关牌照,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025年5月与老挝通信公司联合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走向海外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包含多颗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海洋运输、消防林草、旅游科考等行业 。
产业链各环节的推动作用
上游制造环节将受益于牌照发放带来的需求爆发 。卫星制造包括卫星平台、卫星荷载两部分,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上海沪工、航天电器等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已具备年产240颗卫星的能力,单星研制和批量生产两种模式切换的调试周期,小卫星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 。无锡微纳星空产线可年产150颗以上卫星 。火箭发射方面,中国星网的GW星座自2024年12月首批”十星发射”起步,2025年已完成9批组网,每组卫星搭载量在5颗至10颗之间 。长征十二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2吨,采用牵制释放技术提高安全性,未来支持高密度发射 。民营火箭如蓝箭朱雀三号、箭元科技回收火箭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计划使用可复用液体火箭降低发射成本80%-90% 。
中游核心部件与技术环节面临技术壁垒和国产化需求。相控阵T/R芯片、星载射频芯片等代表企业包括臻镭科技、鸿远电子等 。2025年上半年,臻镭科技营收2.05亿元,同比+74%,归母净利润6232万元,同比+1007%,显示国产芯片量产能力突破 。星间激光通信领域,华为海思与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开发的1550nm波段激光调制芯片,将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35%,功耗降低至传统器件的1/3 。极光星通LT-II型终端支持10Gbps传输,成本降低40% 。长光卫星利用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平台02A01星、02A02星,于2025年1月完成了10Gbps及100Gbps速率的星间高速激光通信测试,稳定建链期间通信误码率为0,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 。
下游应用环节将加速落地。卫星互联网在应急通信、远洋运输、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已开始验证。2024年菲律宾台风救援中,鸿雁星座为灾区提供了72小时不间断通信保障 。2025年4月,香港首次应用低轨卫星互联网验证网联自动驾驶系统,数据传输时延小于100毫秒,为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智能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 。”海哨一号”超低轨SAR遥感卫星通过350公里轨道的高分辨率成像,为南海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关键数据 。在农业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已用于作物监测(如小站稻示范农场)、灾害预警(苹果花期冻害)和保险理赔,未来结合低轨星座的高速通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 。
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
技术突破方面,火箭复用和卫星量产是关键路径 。中国星网GW星座需在2029年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部署,2032年达到6500颗,2034年全部部署1.3万颗卫星 。按照现有产能,要在2029年达到1300颗,必须实现每月25颗以上的卫星生产与发射 。这意味着卫星制造环节需要从”项目制”向”流水线制”跃升,实现工业化生产 。在火箭发射方面,长征十二号作为新一代中型火箭,采用3.8米直径、7台YF-100K发动机,具备大幅提升单箭载荷的潜力 。2024年底首飞即执行实用任务,成为中国首型”一箭九星”常态化发射主力 。其一级回收技术已在2024年实现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为未来复用化火箭奠定了基础 。
市场应用方面,下游场景已验证技术可行性,但终端成本仍需降低 。2025年5月,GW星座通过新技术试验卫星实现了全球首次基于5G NTN标准的手机直连卫星宽带视频通话,验证了低轨卫星与地面5G网络的融合能力 。中国移动5G-A外场试点在森林、海洋场景实现延迟50ms ,但终端产品(如手机直连卫星)尚未大规模商用。千帆星座巴西项目计划2026年商用,覆盖偏远地区宽带 ,但需解决终端成本问题。卫星互联网终端成本需降至百美元级才能实现大规模普及,这需要国产芯片(如臻镭科技)的量产能力突破。
国际竞争方面,中国需在ITU节点压力下加快部署节奏 。截至2025年,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的低轨卫星数量达5.13万颗,占全球申报总量的73%,在频谱资源争夺中占据主动 。但发射频次(23天9发)与SpaceX(周发射)仍有差距 。SpaceX星链已部署7000+卫星,用户超500万,年收入超40亿美元 ,而中国星座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中国采取差异化技术路线:GW星座聚焦5G NTN和6G融合,千帆星座侧重全频段覆盖和商业化运营,鸿雁星座则强化导航增强和应急通信 。这种差异化战略可避免与星链直接竞争,但需明确技术落地时间表。
牌照发放的产业影响
牌照发放将为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 。对商业航天产业来说,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既是”强心剂”也是”指挥棒” 。星座运营处于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顶端,它直接决定了底层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等环节的需求规模 。有了明确的运营主体和业务规范,资本、技术才会更敢投入,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支撑。
短期内,牌照会加速卫星互联网的落地进程 :从星座组网的节奏加快,到终端设备的研发迭代,再到行业应用的试点推广,都将加速驶向”快车道”。截至2025年8月,中国星网已累计发射超过80颗组网卫星,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已完成72颗卫星发射 。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有更多新型号火箭投入,卫星产线也在不断扩充,为大规模组网提供产能保障 。
长期来看,牌照发放将推动产业链全面升级 。上游卫星制造环节将加速向轻量化、低成本方向发展;中游核心部件环节将突破国产化瓶颈,实现技术自主;下游应用环节将拓展更贴近大众的场景,如手机直连卫星、物联网模组等 。同时,牌照发放也将促进国企-民企合作模式创新,形成”星地协同”的产业生态 。
牌照发放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考验是能否在ITU节点前完成部署,实现网络自主性,降低终端成本,拓展应用场景 。中国星网、上海垣信及运营商需协同发力,才能让我国卫星互联网真正从”追赶”走向”引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