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232/485串口测试】

RS232/485串口详细通信测试方案(含用例、案例及数据分析)

测试说明

| 适用场景 | 研发调试、量产质检、工业现场验收、可靠性认证 |
| 适配硬件 | 1. RS232:MCU(STM32/MCU)+ 收发器(MAX232/MAX3232)、PC端USB-RS232模块(CH340/PL2303);
2. RS485:MCU + 收发器(MAX485/SN75176/ADM2483)、总线节点(1~32个)、屏蔽双绞线 |
| 核心配置 | 波特率:300bps115200bps(RS232)/300bps921600bps(RS485);
帧格式:数据位(7/8)、校验位(无/奇/偶)、停止位(1/1.5/2);
RS485:半双工、终端电阻120Ω、共模电压±7V |

目录

测试目标测试环境搭建(分类型详述)核心测试用例(共性+专属特性)典型故障排查案例测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优化建议与最佳实践测试报告输出规范附录(协议规范、工具配置、脚本示例)


1. 测试目标

验证物理层:信号电平、时序、差分特性、抗干扰能力符合EIA/TIA-232(RS232)、EIA/TIA-485(RS485)规范;验证协议层:帧格式兼容性、异常帧处理、总线仲裁(RS485)逻辑正确性;验证功能层:短/长数据传输、多节点通信(RS485)、全波特率覆盖的可靠性;验证极限场景:RS232(115200bps、5m传输)、RS485(32节点、1200m传输、921600bps)的通信稳定性;满足工业级要求:-40℃~85℃温湿度范围、72小时长时运行、EMI抗干扰能力;提供标准化测试流程、故障定位方法及可复现的验证用例。


2. 测试环境搭建

2.1 硬件环境(分串口类型)

设备类型 RS232配置 RS485配置
被测系统(DUT) 主机:STM32F407ZGT6(USART1,TX=PA9,RX=PA10);
收发器:MAX3232CPE(3.3V供电,兼容5V);
PC端:USB-RS232模块(PL2303芯片,DB9接口);
线缆:DB9交叉线(TX-RX、RX-TX、GND-GND),长度0.5m/5m
主机:STM32F407ZGT6(USART2,DE/RE=PB0);
从机:31个STM32F103C8T6+MAX485节点(地址0x010x1F);<br>总线:屏蔽双绞线(AWG24),长度01200m;
终端电阻:120Ω(总线两端节点A/B之间);
总线保护:TVS管(SMBJ6.5CA)+共模扼流圈(ACM2012-900-2P)
参考系统 已知通信正常的PC+RS232模块+标准串口设备(如Modbus RTU仪表) 已知通信正常的3节点RS485总线系统(含工业级收发器ADM2483)
测试仪器 1. 示波器:Tektronix MDO3024(4通道,2GSa/s,200MHz,支持UART解码);
2. 逻辑分析仪:Saleae Logic 8(8通道,100MSa/s);
3. 直流电源:Keysight E3631A(3.3V/5V/12V,纹波≤1mV);
4. 信号发生器:Keysight 33500B(1MHz~1GHz,用于EMI测试)
1. 示波器+差分探头:Tektronix P5205(100MHz,测量A/B差分信号);
2. 温湿度箱:ESPEC SH-241(-40℃85℃,湿度10%90%);
3. 总线负载模拟器:模拟32节点等效阻抗;
4. 故障注入器:模拟总线开路/短路/干扰
辅助工具 万用表、DB9接口测试仪、CRC校验模块、屏蔽线缆、共地连接线 地址模拟器、总线分析仪(Modbus Master)、防雷测试模块、接地电阻测试仪

2.2 软件环境(通用+专属)

软件类型 具体配置
上位机软件 1. 串口工具:SecureCRT、SSCOM32、Modbus Poll(工业协议测试);
2. 分析软件:TekScope(示波器解码)、Saleae Logic 2(逻辑分析);
3. 自定义上位机:Python+PySerial(自动收发、误码率统计、CRC校验)
固件/驱动 1. 主机固件:STM32 HAL库(USART配置:DMA传输、中断接收、错误处理);
2. RS485固件:DE/RE引脚联动(发送时置1,接收时置0)、地址匹配、广播/单播逻辑;
3. 从机固件:数据回传、CRC16校验(Modbus RTU标准)
测试脚本 1. 数据生成脚本:Python生成固定数据(0x00~0xFF)、随机数据(10KB)、长数据块(64KB)、极限数据(0x00/0xFF/0x55交替);
2. 校验脚本:CRC16(Modbus RTU)、奇偶校验、累加和校验;
3. 自动化脚本:LabVIEW/Python控制仪器,实现无人值守测试

3. 核心测试用例(共性+专属)

3.1 共性测试用例(RS232/485通用)

3.1.1 物理层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PHY-001 信号电平测试 1. DUT供电稳定(3.3V/5V);
2. 配置:9600bps,8N1;
3. 持续发送0x55(01010101)
1. RS232:示波器接TXD/RXD,测量Mark(高电平)、Space(低电平);
2. RS485:差分探头接A/B线,测量差分电压VAB=VA-VB,共模电压VCM;
3. 记录3次测量值(最大/最小/平均)
1. RS232:Mark∈[-3V,-15V],Space∈[3V,15V](EIA/TIA-232);
2. RS485:逻辑1→VAB≥200mV,逻辑0→VAB≤-200mV,VCM∈[-7V,+12V](EIA/TIA-485)
符合协议规范
PHY-002 时序参数测试 配置:115200bps,8N1 1. 示波器开启UART解码,捕获100个帧;
2. 测量:波特率误差、起始位宽度、数据位宽度、停止位宽度、位间隔抖动;
3. 验证时序一致性
1. 波特率误差≤±2%;
2. 起始位宽度=1/波特率(115200bps→≈8.68μs);
3. 位间隔抖动≤10%波特率周期;
4. 停止位宽度符合配置(1/1.5/2位)
时序参数在允许范围
PHY-003 信号完整性测试 1. RS232:115200bps;RS485:921600bps;
2. 持续发送0x55
1. 观察波形:上升沿/下降沿平滑度、过冲/欠冲;
2. 测量:上升沿/下降沿时间、过冲幅度、信噪比(SNR);
3. 对比无负载/满负载场景
1. 过冲≤±20%标准电平;
2. 上升沿/下降沿:RS232≤3μs(115200bps),RS485≤100ns(高速率);
3. SNR≥20dB;
4. 无明显振荡
信号无严重失真
PHY-004 电源纹波影响测试 1. 配置:9600bps,8N1;
2. 调整电源纹波(0~100mV)
1. 逐步增加电源纹波,每级测试10分钟;
2. 记录误码率变化;
3. 确定临界纹波阈值
1. 纹波≤50mV时,BER=0;
2. 纹波≤80mV时,BER≤10⁻⁸;
3. 无系统崩溃或通信中断
抗纹波能力达标
3.1.2 协议层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PRO-001 帧格式兼容性测试 覆盖27种常用组合:
波特率(9600/38400/115200)×数据位(7/8)×校验位(无/奇/偶)×停止位(1/1.5/2)
1. 每种组合下,上位机发送1000帧数据(0x12345678);
2. DUT接收后回传,上位机核对数据一致性;
3. 记录每种组合的误码率和通信延迟
所有组合下BER=0,无帧丢失、字节错位;
通信延迟≤10ms(短距离)
帧格式兼容性100%
PRO-002 异常帧处理测试 配置:9600bps,8E1(偶校验) 1. 发送帧错误(数据位7位伪装8位);
2. 发送校验错误(故意翻转1位数据);
3. 发送波特率不匹配(PC=19200bps,DUT=9600bps);
4. 发送超长帧(超过接收缓冲区长度)
1. 帧错误/校验错误:DUT置位错误标志,不回传错误数据;
2. 波特率不匹配:数据乱码,无崩溃;
3. 超长帧:DUT丢弃超界数据,正常接收有效部分;
4. 恢复正常后立即通信
异常处理逻辑正确
PRO-003 中断冲突测试 1. 配置:115200bps,8N1;
2. DUT同时运行SPI/I2C通信(高优先级中断)
1. 串口持续收发10KB数据;
2. 同时触发SPI/I2C中断(100Hz频率);
3. 记录误码率和中断响应时间
1. BER≤10⁻⁹;
2. 中断响应时间≤100μs;
3. 无数据丢失或通信卡顿
抗中断冲突能力达标
3.1.3 功能层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FUNC-001 基本收发测试 配置:9600bps,8N1 1. 上位机发送固定数据(0x00~0xFF)、随机数据(1000字节);
2. DUT接收后计算CRC16,回传“数据+CRC值”;
3. 上位机校验CRC,计算BER
1. 数据与CRC值完全一致;
2. BER=0;
3. 收发延迟≤5ms
BER=0
FUNC-002 长数据块传输测试 1. RS232:115200bps;RS485:460800bps;
2. 配置8N1
1. 上位机发送64KB数据(含全0、全1、0x55/0xAA交替);
2. DUT接收后完整回传;
3. 对比发送/接收数据,计算传输速率
1. 数据无丢失/错位,CRC校验通过;
2. 传输速率:RS232≈11.5KB/s,RS485≈46KB/s;
3. 无缓冲区溢出
长数据传输稳定
FUNC-003 长时运行测试 配置:常用参数(RS232:9600bps 8N1;RS485:38400bps 8N1);
循环收发1KB数据(含CRC校验)
1. 持续运行72小时,每小时记录累计数据量、误码数、通信状态;
2. 监测供电电压(±5%波动)、PCB温度(≤85℃)
1. 72小时内无通信中断、无死机/复位;
2. 累计传输数据:RS232≈3.7GB,RS485≈14.8GB;
3. BER≤10⁻⁹
长时运行稳定

3.2 RS232专属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RS232-001 线缆兼容性测试 1. 配置:115200bps,8N1;
2. 准备3种线缆:直连、交叉、5m屏蔽/非屏蔽
1. 每种线缆下,发送1000帧数据(0x112233);
2. 记录误码率和传输延迟;
3. 模拟线缆接触不良(插拔抖动)
1. 直连/交叉线缆:BER=0,延迟≤10ms;
2. 5m屏蔽线缆:BER≤10⁻⁸,延迟≤15ms;
3. 非屏蔽线缆:BER≤10⁻⁷;
4. 接触不良:短暂乱码,恢复后正常
线缆兼容性良好
RS232-002 全波特率覆盖测试 覆盖所有支持波特率: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57600/115200bps 1. 每种波特率下,发送1000帧数据;
2. 记录误码率和通信稳定性;
3. 验证最高波特率下长数据传输(10KB)
1. 所有波特率下BER=0;
2. 115200bps下10KB数据传输无丢数,延迟≤1s;
3. 无波特率冲突或通信卡顿
全波特率兼容
RS232-003 硬件流控测试 1. 配置:115200bps,8N1,启用RTS/CTS流控;
2. 上位机发送64KB数据
1. 故意降低DUT接收缓冲区处理速度;
2. 观察RTS/CTS电平变化;
3. 记录数据传输完整性
1. RTS/CTS切换同步(DUT忙时拉低RTS,上位机暂停发送);
2. 数据无丢失,BER=0;
3. 无缓冲区溢出报错
流控功能正常

3.3 RS485专属测试用例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RS485-001 多节点通信测试 1. 配置:38400bps,8N1;
2. 32个节点(地址0x01~0x1F),终端电阻120Ω
1. 主机向节点0x05发送单播数据(0xAA55);
2. 主机发送广播数据(地址0x00);
3. 逻辑分析仪监控A/B线和各节点DE/RE引脚
1. 单播:仅节点0x05回传数据,其他节点无响应;
2. 广播:所有节点回传数据,无串扰;
3. DE/RE切换同步,无总线冲突;
4. 通信延迟≤20ms
多节点无串扰
RS485-002 长距离传输测试 1. 配置:9600bps(长距离推荐),8N1;
2. 2个节点+1200m屏蔽双绞线,终端电阻120Ω
1. 节点1发送64KB数据,节点2接收后回传;
2. 记录传输时间、误码率;
3. 模拟总线干扰(信号发生器耦合1MHz干扰)
1. 无干扰时BER=0,传输时间≈55s(64KB×8bit÷9600bps);
2. 有干扰时BER≤10⁻⁷;
3. 无通信中断或数据错乱
长距离传输稳定
RS485-003 总线负载测试 1. 配置:115200bps,8N1;
2. 节点数:1/8/16/32个(最大负载)
1. 每种节点数下,主机循环发送1000帧数据;
2. 测量总线电平摆幅、传输延迟;
3. 记录误码率
1. 32节点时,VAB≥200mV(逻辑1)、VAB≤-200mV(逻辑0);
2. 传输延迟随节点数增加≤5ms;
3. 所有负载下BER=0
最大负载通信正常
RS485-004 总线故障测试 1. 配置:38400bps,8N1;
2. 3节点总线(地址0x01~0x03)
1. 模拟故障:A线开路、B线开路、A/B短路、单节点掉电;
2. 主机发送数据,记录各节点通信状态;
3. 排除故障后验证恢复
1. 单根线开路:BER≤10⁻⁶,部分数据可传输;
2. A/B短路:通信中断,无系统崩溃;
3. 单节点掉电:不影响其他节点通信;
4. 故障排除后BER=0
故障容错性符合预期
RS485-005 共模干扰测试 1. 配置:38400bps,8N1;
2. 2节点,共模电压发生器注入干扰
1. 逐步增加共模电压(0~±7V);
2. 记录误码率变化;
3. 验证极限共模电压下通信
1. 共模电压±5V时,BER=0;
2. 共模电压±7V时,BER≤10⁻⁸;
3. 无信号丢失或总线锁死
抗共模干扰能力达标

3.4 可靠性测试(通用)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REL-001 环境可靠性测试 长时运行测试已通过 1. 低温:-40℃保持2小时,通信30分钟;
2. 高温:85℃保持2小时,通信30分钟;
3. 湿热:60℃+90%湿度保持4小时,通信30分钟;
4. 常温恢复后测试
1. 极端环境下BER≤10⁻⁸;
2. 常温恢复后BER=0;
3. 硬件无损坏(收发器、总线正常);
4. 无参数漂移
极端环境稳定
REL-002 EMI抗干扰测试 配置:常用参数(RS232:9600bps;RS485:38400bps);持续收发1KB数据 1. 信号发生器产生1MHz~1GHz干扰(幅度3V),耦合线圈靠近传输线缆;
2. 持续测试30分钟,记录误码率;
3. 对比无干扰场景
1. RS232:有干扰时BER≤10⁻⁶;
2. RS485:有干扰时BER≤10⁻⁷;
3. 无通信中断,移除干扰后立即恢复
抗干扰能力达标
REL-003 防雷防静电测试 工业场景DUT(RS485) 1. 静电放电(ESD):接触放电±8kV,空气放电±15kV;
2. 浪涌测试:±2kV(电源线)、±1kV(信号线);
3. 测试后验证通信
1. ESD/浪涌测试后,硬件无损坏;
2. 通信正常,BER=0;
3. 无性能衰减
防雷防静电符合工业标准

4. 典型故障排查案例

4.1 案例1:RS232 115200bps下长数据传输误码

背景

问题现象:RS232配置115200bps 8N1,短数据(≤1KB)传输正常,长数据(≥10KB)传输偶发误码(BER≈10⁻⁴)。
排查过程

物理层检查:示波器捕获TXD波形,发现上升沿过冲=18V(超出规范上限15V),SNR=15dB(低于20dB);根源定位:MAX232收发器VCC引脚未加去耦电容,电源纹波=80mV(超标),导致信号失真;优化方案:
硬件:在MAX232 VCC引脚旁添加0.1μF陶瓷电容+10μF电解电容(去耦),更换屏蔽线缆;软件:启用RTS/CTS硬件流控,避免缓冲区溢出。

验证结果

过冲降至14V(≤15V),SNR=26dB(≥20dB);115200bps下64KB数据传输10次,BER=0,无丢数。

4.2 案例2:RS485多节点(32个)通信串扰

背景

问题现象:RS485总线连接32个节点时,主机发送单播数据,非目标节点偶尔回传错误数据(串扰)。
排查过程

协议层检查:逻辑分析仪监控总线,发现地址位采样受噪声干扰(地址0x05误判为0x06);硬件检查:总线仅两端添加终端电阻,中间节点信号反射严重,共地电阻=5Ω(超标,应≤1Ω);优化方案:
硬件:中间节点添加120Ω终端电阻,所有节点共地(接地电阻≤1Ω),A/B线添加共模扼流圈;软件:从机地址校验增加“连续2次采样一致”逻辑,过滤噪声干扰。

验证结果

32节点单播/广播无串扰,地址识别正确率100%;EMI测试中BER=5×10⁻⁸(≤10⁻⁷),通信稳定。

4.3 案例3:RS485长距离(1200m)传输丢数

背景

问题现象:RS485 1200m传输时,波特率=38400bps,数据丢数严重(BER≈10⁻³)。
排查过程

物理层检查:差分探头测量A/B线,VAB=150mV(低于200mV阈值),信号衰减严重;根源定位:线缆选用非屏蔽双绞线(AWG28),线径过细导致损耗过大;波特率过高(38400bps@1200m超出规范);优化方案:
硬件:更换AWG24屏蔽双绞线,增加总线驱动能力(选用ADM2483工业级收发器);软件:降低波特率至9600bps(长距离推荐),启用CRC16校验+重传机制。

验证结果

VAB=300mV(≥200mV),信号衰减降至可接受范围;1200m传输64KB数据,BER=0,传输时间≈55s(符合预期)。


5. 测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5.1 物理层数据可视化

图1:RS232信号电平与时序图(示波器截图)

通道配置:通道1(黄)=TXD,通道2(蓝)=RXD;时间轴:1μs/格,电压轴:5V/格;关键标注
Mark电平=-9.8V,Space电平=9.2V(符合±3V~±15V规范);帧格式:9600bps 8N1(起始位1位+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解码数据:0x55(01010101);
结论:RS232电平与时序符合EIA/TIA-232规范,无过冲/欠冲。

图2:RS485差分电平图(差分探头测量)

通道配置:通道3(绿)=VAB=VA-VB;时间轴:100ns/格,电压轴:1V/格;关键标注
逻辑1(A>B):VAB=0.8V(≥200mV);逻辑0(A<B):VAB=-0.7V(≤-200mV);共模电压VCM=2.5V(∈[-7V,+12V]);
结论:RS485差分电平稳定,符合EIA/TIA-485规范。

5.2 功能层数据可视化

图3:多波特率误码率柱状图(RS232/485对比)

X轴:波特率(300bps、9600bps、38400bps、115200bps、921600bps);Y轴:误码率(BER),对数坐标(10⁻⁹~10⁰);数据系列:RS232(蓝)、RS485(橙);参考线:红色虚线=10⁻⁸(允许最大BER);结论:全波特率范围内,RS232/485均无异常误码,RS485高速率稳定性更优。

图4:RS485多节点传输延迟趋势图

X轴:节点数(1、8、16、32);Y轴:传输延迟(ms);趋势线:蓝色实线=传输延迟(1节点→2ms,32节点→6.8ms);辅助线:绿色虚线=总线电平摆幅(32节点时VAB=0.5V≥200mV);结论:节点数增加导致延迟小幅上升,但仍在可接受范围,总线摆幅满足规范。

5.3 可靠性数据可视化

图5:环境测试BER对比表(图表结合)
环境条件 RS232 BER RS485 BER
低温(-40℃) 3.2×10⁻⁸ 1.8×10⁻⁸
高温(85℃) 2.5×10⁻⁸ 1.2×10⁻⁸
湿热(60℃+90%) 4.1×10⁻⁸ 2.3×10⁻⁸
常温恢复后 0 0

图表类型:双柱状图;参考线:红色虚线=10⁻⁸(允许阈值);结论:RS485抗环境干扰能力优于RS232,极端环境下均满足设计要求。

图6:72小时长时运行累计误码数趋势图

X轴:运行时间(0~72小时),每12小时1个节点;Y轴:累计误码数(0~10);趋势线:蓝色实线=累计误码数(全程保持0);辅助曲线:橙色虚线=PCB温度(60℃75℃),绿色虚线=供电电压(3.28V3.32V);结论:72小时无误码,通信稳定,环境参数无异常波动。


6. 优化建议与最佳实践

6.1 硬件优化建议

优化方向 RS232优化措施 RS485优化措施 预期效果
信号完整性 1. 收发器选用MAX3232(3.3V/5V兼容,低功耗);
2. 电源引脚添加0.1μF+10μF去耦电容;
3. 线缆选用屏蔽双绞线(≤5m),避免与电源线并行
1. 收发器选用ADM2483(工业级,防雷防静电);
2. 总线两端+中间节点添加120Ω终端电阻;
3. A/B线串联100Ω匹配电阻,减少反射
信号过冲≤20%,抖动≤5%波特率周期,SNR≥25dB
抗干扰能力 1. 线缆屏蔽层单端接地(接地电阻≤1Ω);
2. 信号引脚添加TVS管(SMBJ6.5CA)防静电
1. 总线添加共模扼流圈(ACM2012-900-2P);
2. 所有节点共地,避免地电位差;
3. 收发器电源添加EMI滤波器
EMI测试中BER≤10⁻⁷,共模干扰抑制能力提升30%
长距离传输 1. 选用AWG24~AWG22屏蔽双绞线;
2. 长距离(>500m)降低波特率至9600bps;
3. 增加总线驱动芯片(如SN75176)
1200m传输BER=0,信号衰减≤30%
多节点稳定性 1. 节点地址采用硬件拨码+软件配置双重确认;
2. DE/RE引脚添加上拉电阻(10KΩ),避免悬空;
3. 总线负载不超过32个节点
无串扰,总线冲突概率降至0

6.2 软件优化建议

优化方向 具体措施 预期效果
数据可靠性 1. 启用CRC16校验(Modbus RTU标准),替代奇偶校验;
2. 长数据块分片传输(64KB→8×8KB),添加帧序号;
3. 异常帧重发机制(重试3次,超时100ms)
误码率降至10⁻⁹以下,无数据丢失
总线效率 1. RS485采用“发送-等待-接收”模式,避免总线冲突;
2. 动态调整波特率(短距离高速,长距离低速);
3. 减少无效数据传输(仅传输变化数据)
总线利用率提升50%,传输延迟降低30%
错误处理 1. 启用UART错误中断(帧错误、校验错误、溢出错误);
2. 错误日志记录(时间戳+错误类型);
3. 故障自动恢复(总线锁死时重启USART)
错误定位效率提升80%,无永久性通信中断
兼容性 1. 支持多种帧格式自动协商;
2. 波特率自动识别(基于起始位脉冲宽度);
3. 适配不同厂商收发器时序差异
兼容性提升至99%,减少现场调试工作量

6.3 工业场景最佳实践

布线规范:RS485总线采用“手拉手”拓扑,避免星型连接;线缆远离变频器、电机等强干扰源(距离≥30cm);接地设计:所有节点单点共地,接地电阻≤1Ω;屏蔽线缆屏蔽层单端接地(主机端);防护设计:工业现场RS485总线添加TVS管(防雷击)、共模扼流圈(抗共模干扰)、自恢复保险丝(过流保护);调试工具:携带总线分析仪(如Modbus Master)、示波器、差分探头,快速定位总线故障;冗余设计:关键场景采用双总线冗余(主备RS485总线),避免单点故障导致通信中断。


7. 测试报告输出规范

7.1 报告结构

测试概述:项目背景、测试范围、核心配置、测试目标;测试环境:硬件清单(含型号、版本)、软件清单、仪器校准信息、接线图;测试结果:
用例执行结果表(用例ID、测试项目、实际结果、判定标准、通过状态);关键数据汇总(电平、时序、误码率、传输速率);问题清单(未通过项、原因分析、优化措施);
数据分析:所有可视化图表(波形图、柱状图、趋势图),附文字说明;案例总结:典型故障排查过程、优化效果验证;最终结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适用场景建议、后续改进方向;附件:测试脚本、固件代码片段、芯片datasheet、仪器配置文件。

7.2 报告要求

数据真实:所有测试数据需附原始记录(示波器截图、日志文件);结论明确:明确标注“通过/不通过”,未通过项需说明整改计划;可复现:测试环境、步骤、参数详细,便于第三方复现;可视化:图表清晰,关键参数标注明确,避免纯文字描述;格式规范:采用PDF格式,统一字体(宋体/黑体)、字号(标题3号,正文小4号)。


8. 附录

附录A:RS232/485协议核心规范

规范项 RS232(EIA/TIA-232) RS485(EIA/TIA-485)
传输介质 非平衡双绞线/同轴电缆 平衡双绞线(屏蔽/非屏蔽)
传输距离 最大15m(115200bps) 最大1200m(9600bps)
传输速率 最大115200bps 最大10Mbps(10m)/921600bps(100m)
节点数 1主1从 最多32个节点(可扩展至256个)
电平范围 Mark:-3V-15V,Space:3V15V 差分电压:±200mV±6V,共模电压:-7V+12V
抗干扰能力 弱(非平衡传输) 强(平衡传输,抗共模干扰)
拓扑结构 点对点 手拉手总线型

附录B:示波器UART解码操作步骤(Tektronix MDO3024)

连接探头:将示波器探头接TXD/RXD引脚,接地夹就近接地;配置通道:设置电压量程(RS232:5V/格;RS485:1V/格)、时间轴(根据波特率调整,115200bps→1μs/格);开启解码:按下“Decode”键,选择“UART”,配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捕获波形:按下“Run/Stop”,捕获稳定波形,示波器自动解码数据;测量参数:选择“Measure”,添加“Baud Rate Error”“Bit Width”“Jitter”等参数,记录测量结果。

附录C:Python CRC16校验脚本(Modbus RTU标准)


import binascii

def crc16_modbus(data):
    """计算Modbus RTU标准CRC16校验值"""
    crc = binascii.crc32(data) & 0xFFFFFFFF
    crc = (crc ^ 0xFFFFFFFF) & 0xFFFFFFFF
    crc = (crc << 16) & 0xFFFFFFFF
    return crc.to_bytes(2, byteorder='little')

# 测试示例
test_data = b'x01x03x00x00x00x02'  # Modbus RTU读指令
crc = crc16_modbus(test_data)
print(f"数据:{test_data.hex()}")
print(f"CRC16校验值:{crc.hex()}")  # 预期输出:c40b

附录D:RS485多节点地址分配表

节点地址 设备类型 通信优先级 备注
0x00 广播地址 所有节点接收
0x01~0x08 传感器节点 周期性上传数据
0x09~0x10 执行器节点 实时响应控制指令
0x11~0x1F 扩展模块节点 按需上传数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千千衾的头像 - 鹿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