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阅读第249本书:《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75句经典语录

本书详细描绘了杨振宁从一个中国少年成长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旅程,深入探讨了他对中国科学界的影响以及他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

通过对杨振宁早年生活、教育与学术发展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他在昆明、美国普林斯顿以及石溪分校的重大经历。

书中不仅关注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还展示了他在统计物理和理论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创新。此外,本书还讨了杨振宁的个人品质、科学哲学以及他对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见解。

晚年部分,杨振宁反思人生与科学,并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这些内容,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与个人魅力,感受他在物理学上的深远影响。

缘缘阅读第249本书:《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75句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不应用年份来度量,而应历数他所经历过的成功事业。

——杨振宁

1.苏联时代有位十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朗道,他不仅本身的科学成就杰出,对苏联、俄罗斯的物理科学以及学术传承都有很重大的贡献。朗道在1962年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伤及脑部,尔后不能从事物理工作,但是由于他在理论物理方面早有杰出成就,当年就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2.根据这个“朗道尺度”,一般认为牛顿、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是顶级的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第一级的世纪大科学家则包括费米、狄拉克、杨振宁与费曼等人,再下来一级则是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物理学家。

3.在物理科学的领域,一般公认20世纪有三位极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工作都展现出精简美妙的数学风格,这三位理论物理学家当中最年长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之后公认风格最像爱因斯坦的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而狄拉克之后风格最像狄拉克的就是杨振宁。

4.杨振宁在那一次讲话中,特别提到他在合肥稻香楼宾馆房间墙上看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时内心激动的感触。那正是一个典型的杨振宁式的充满感情的演讲。

5.影响杨振宁对中国印象更为真切的,恐怕是他和一些老友见面的经验。杨振宁在这些老友身上,看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诗文的真实写照。

6.如果有一亿美元,为什么不拿来造计算器,发展生物化学,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必定要拿来研究高能加速器?​”他认为当时中国的物理人才还太少,由于“文革”​,教育中断了,加紧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是更优先的要务。

7.由于有这样的一种见解,杨振宁自然认为当时经济能力十分有限、国家发展百废待举、人民生活还那样苦的中国,去发展高能物理,特别是花大钱去建造一个高能加速器,绝对不是优先要做的事情。

8.杨振宁认为,那样的一个计划,只是反映了那时候中国对于发展近代科学缺乏经验和认识,而中国的科学家也只是拼命地强调自己那一门科学领域的发展,因而就制造出来这么一个漫无边际的、和中国当时的现实一点也扯不上关系的大政策,而高能物理是当时这些政策里头花钱最多的一个项目。

9.杨振宁说当时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情况,和10年以前不一样,已经有了许多的人才,相关的了解也比较多,所以他们这些海外华人的意见已经不是最重大了。

10.杨振宁一直认为他自己是很幸运的,由于他的科学研究生涯正好碰到高能物理向上快速发展的时机,但是这个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说如果他目前做研究生,绝对不会再搞到高能物理里头去,他也不鼓励自己的学生搞到高能物理里头去。

11.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由他们各自对于中国社会,对于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历史和问题的了解,来形成他们自己的意见,而这里面最重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需要和希望。在中国有很强烈的意见,反对500亿电子伏特加速器的计划……

12.杨振宁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杨武之正在安徽当时的省会安庆某中学当数学老师,安庆旧名怀宁,杨振宁的“宁”就是这样来的。

13.杨武之是中国学习代数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对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有很大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杨武之有提携之功。

14.在清华园的成志学校念书时期,杨振宁已经显现出对于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学习课业方面也有不凡的才分。杨振宁小的时候就喜爱看书,而且兴趣广泛,什么都看;另外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爱把看书得知的事情讲给别人听。

15.当时有一本杂志叫作《中学生》​,每个月厚厚的一本,杨振宁每一期都看,从里面学到许多文学、历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他还特别记得曾经看到一篇谈论排列组合的文章,这是他头一次接触到这方面的数学概念。

16.杨振宁念《孟子》​,还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的知识。杨振宁连续念了两个暑假,结果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

17.杨振宁认为,他的父亲当年发现他有数学方面的天分,不但没有极力把他向那个方向上推,反而找人来教他念《孟子》​,扩展他历史古籍方面的知识,是使他终生都大为受用的一件事情.

18.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关系到这一个人面对往后人生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杨振宁后来也说过,虽然他从小成长在一个物质条件困难的年代,但是由于父亲给他安排的中国古文教育,使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因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安全稳定的家庭生活,又使他得到中国传统人伦观念的正面影响。

19.杨振宁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吴大猷引领他走上对称原理的研究方向,王竹溪给了他统计力学方面的启蒙,而这正是杨振宁后来在科学上获得顶尖地位的两个领域。

20.杨振宁说,这些在茶馆里喝茶的时间,让他们三人真正认识了彼此。他们讨论和争辩一切的一切:从古代的历史到当代的政治,从大型宏观的文化模式到最近看的电影里面的细节。

21.杨振宁当时发明了两种说法,一种是俯视,一种是趴视。杨振宁主张做学问要站得比较高,要俯视,不能够趴视。

22.杨振宁说,当时他们的生活超级简单,喝茶时加一盘花生 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他们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不觉得苦楚和颓丧,却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与快慰。

23.杨振宁自己也常喜爱找各种各样的英文书来看,他看过《傲慢与偏见》​《三剑客》​《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另外他也看了《金银岛》​《最后的莫希干人》​《汤姆·索亚历险记》之类的小说。

24.那时16岁的杨振宁,自然受到这个他口中所说“超级动人的女孩子”的吸引,坠入了少男的初恋。他说他的感情本来好像是一面很平静的湖水,张景昭来了后来,就起了很大的波浪。

25.在创造性活动的每一个领域里,一个人的品位,加上他的能力、气质和际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进一步决定了他的贡献。

26.1945年11月,杨振宁终于搭上一艘叫作“斯图尔特将军”号的运兵船,从加尔各答出发,航向对他来说是无限宽广的未来。

27.对于只要放进五分或者一毛钱,就可以在一个一个的方格中取出餐盘的餐点自动贩卖机,他们觉得很新鲜,这是在中国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

28.杨振宁从张文裕那里得到消息之后,立刻打电报到芝加哥大学去申请入学许可,几天后来芝加哥大学就给了杨振宁入学许可。杨振宁收到这个电报,喜出望外,立刻决定要到芝加哥大学跟随费米做研究。

29.1946年的1月2日或者3日,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课堂上终于看到了费米,那一年费米教了一门核物理课,杨振宁正式成为费米的学生。

30.费米立刻拿出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写下一些有关手表内部空气改变手表飞轮运动动量的数学公式,然后他用计算尺计算了一下,结果费米对于手表在安第斯山上发生改变的估计超级准确,让和他们同行的康普顿面露惊讶之色。

31.费米是最后一位既做理论,又做实验,而且在两方面都有第一流贡献的大物理学家。

32.寒春到中国后来,见到许多有理想的年轻共产党人,也看到中国共产党改变旧中国的理想和努力,内心大受感动,对比她在美国看到的那些疯狂的军事研究,更觉得人类的希望就在新的中国。

33.杨振宁记得他到芝加哥大学一段时间后来,突然有了一个很妙的想法,就是把物理学里面测量的哲学观念做一个通盘性的解释,然后得到整个根本的物理学结构。这当然是一个很具有野心的企图,杨振宁想了两天后来,自己十分得意,就去找费米谈了一下。

34.杨振宁记得费米曾经强调,一个年轻人应该将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不应专注处理深奥的根本问题。他也发现费米总是从实际的现象开始,用最简单的观念描述出来。

35.费米对于“什么是物理,什么不是物理”有一个很清楚的价值观念。他认为太多形式化的东西不是不可能成为物理,只是成为物理的可能性常常很小,由于它有闭门造车的危险。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后来杨振宁的物理风格。

36.泰勒知道杨振宁是要来做他的研究生。他看到杨振宁就说:​“我们先散散步吧。​”散步的路上泰勒问杨振宁说:​“氢原子的基态波函数是什么?​”对杨振宁来说,这是一个易如反掌的问题,他很轻松地就回答了。于是泰勒说:​“你通过了,我接受你做我的研究生。

3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勒参与了奥本海默主持的美国原子弹计划,但是由于他的主意太多,他参与的那个组工作忽东忽西地做不下去。后来奥本海默想到一个主意,就是让泰勒去负责研究氢弹的发展,这一来让泰勒觉得很得意,另一方面也使得其他人不受到他太多主意的干扰,让工作得以进行。

38.泰勒是一个超级强调直觉的物理学家,他的想法超级具有启发性,但是上课从来都不准备,总是天马行空谈论物理的想法。戈德伯格就说,泰勒的物理课是他一生上过的最糟的课。

39.杨振宁对于这种不准确的东西是不喜爱的,所以这样搞了几个月。换了两三个题目后来,杨振宁就知道,他是没有办法跟泰勒做下去的。

40.有时候实验室的管子会漏气,杨振宁花了两个钟头还是束手无策,而这个阿诺德两分钟就可以找到漏气的地方。不过阿诺德后来并没有通过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考试,需要转到另外一个大学去修完博士学位。

41.有一天费米打电话给杨振宁,邀请他一块去芝加哥的近郊雪地里健行。杨振宁记得那一次寒春也去了。他说那是长距离的健行,他跟他们走了一整天,由于在中国并不常做这种活动,所以觉得很累。

42.偶尔有人回中国去的时候,他会请他们带东西回去。做了讲师后来,由于一年有3750美金的薪水,所以曾经给家里买了一个冰箱运回去,并且给弟弟妹妹买照相机之类的生日礼物。

43.正如同杨振宁说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认为,重整化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的进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第一个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它也标志着欧洲在基础物理学上一统天下的时代的结束,显示一个新时代,美国时代的开始。

44.杨振宁一直还记得胡适当时十分风趣地说:​“你们这一辈比我们能干多了,哪里用得着我来帮忙!

45.后来杨振宁曾经在演讲中说,他一年后来之所以没有回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缘由,是由于他想要和杜致礼约会,而在普林斯顿有“近水楼台”之便。

46.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婚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由于双方的家长都无法来参与,典礼中是由在昆明时代就和双方熟识的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将杜致礼交给杨振宁。

47.杨振宁和盖尔曼到芝加哥的比林斯医院探望费米。​“我们走进病房时,他正在读一本描写凭借坚强意志战胜厄运和巨大自然障碍的真实故事集。他很瘦,但只略显哀愁。他很镇静地告知我们他的病情。医生对他说,几天之内就可以回家,但没有几个月可以活了。​”

48.杨振宁在石溪分校从1966年到1999年退休,前后有33年之久,但是他一共也只有十一二个学生,而且其中几个还只是他名义上的学生。相对于杨振宁在物理科学的影响和贡献来说,这也显现出来他比较不寻常的一种传道授业风格。

49.杨振宁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他和学生之间似乎多多少少都还保持了中国文化里面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关系。他对于学生超级照顾,慷慨地给予他们许多的时间,这些都不是典型的美国大学里的师生关系。

50.杨振宁虽然在物理科学上影响很大,但是在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却从来不尝试影响别人的研究,他创造的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研究风气。

51.振宁的作为,特别避免了一般学术界很容易发生的所谓“近亲繁殖”的现象。他以行动证明了,他是科学上的一个独行者,他不是一个帝国的建造者。

52.杨振宁在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成就,可以跟玻尔(Niels Bohr)在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以及劳伦斯(Ernest Lawrence)、奥本海默创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研究所的成就相提并论。

53.有一年夏天他们在布鲁克海文访问,放假的时候到海边去玩。李政道的二儿子由于对花生过敏,所以吃了花生奶油三明治后来,突然满面通红不能呼吸,他们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

54.杨振宁说校样的内容当即证实了他的疑心,就是李伙同他的朋友伯恩斯坦要借此文章来歪曲历史。不得已之下,他让普林斯顿的大家长奥本海默看此校样。奥本海默于是出面来说,杨、李的科学合作的内情,不必要公开发表,他叫伯恩斯坦不要发表这篇文章。但是伯尔尼斯坦已经领了《纽约客》杂志的稿费,而且都花在交女朋友上面了,所以文章非发表不可。

55.杨振宁对于他很在意伯恩斯坦文章里面排名的问题,并没有否认。但是他说4月18日两人的见面长谈,是一个感情超级激动的场面。杨振宁说不仅是他哭了,李政道也哭了,这是他们友谊的真情流露。

56.杨振宁说他因此决定要把实际写出来。他写道:我同时也决定写这封信来让你知道,我永远是直话直说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我从来不会也永远不会用阴谋的方式去伤害我的敌人,更不要说是我的朋友。

57.杨振宁的父亲早年在清华大学主持数学系,深知机智人在一起相处的困难,所以也很担心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关系,不过暑假里在瑞士杨振宁并没有说什么。

58.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消息传开了后来,他们科学界的好友都甚为震惊。那个时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奥本海默就对两人的决裂不以为然,他甚至以他典型的那种尖锐的说话语气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59.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最具资望,也是一手把哥大物理系提升成为美国50年代最好的物理系之一的元老物理学家拉比的太太就曾经说过,她对于李政道感到愤怒,由于哥伦比亚物理系后来的衰落,就是由于李政道总是反对许多好的物理学家留在哥伦比亚物理系。

60.和杨振宁有密切来往的科学家,都一致表明杨振宁在杨、李分手后来,的确 一直没有私下谈论过他和李政道的事情。但是李政道却会用许多间接迂回的说法,讲一些他和杨振宁的事情。

61.如果看李政道在《破坏了的宇称》中写的“我们既对立又和谐的密切共同合作,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的面前,无畏的青春,那些事使得人生有意义!”那样的句子,再看到他们二人后来的决裂,难免不使人深有感慨。

62.和两人都认识的物理学家乔玲丽就说,他们两人的争吵,就好像莎士比亚悲剧一样“不可避免”​,两人对彼此的观感,也像毕加索画中他的太太:同样的人,以前是美女,后来变成了魔鬼。

63.杨振宁会成为这个“宇称不守恒的革命”的缔造者,一方面是物理科学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相配合,另外也有他自己对于物理科学品位和穿透能力的主观因素。

64.整个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也是被人忽略的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弱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和强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分开来看待。杨振宁说,若没有这种想法,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所有讨论,都会碰到观念上和实验上的困境。

65.1962年4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重新回忆这一段经过的时候,杨振宁记得这一段讨论是发生在“上海饭店”​,而李政道的记忆则认为是下午在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

66.振宁说,盖尔曼很机智,也有许多想法,他不写文章,但是老要到处去讲,还说别人是听了他的想法才会写出了什么论文,造成他老是在跟别人吵架。

67.康奈尔大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颜东茂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物理科学的历史中,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重大性,无疑只有牛顿的重力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量子力学是同等重大的另一项发展,但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范畴。​”

69.杨振宁由推广“杨—米尔斯理论”经验中领悟到的完美数学结构和物理自然现象中的一种相关性,对于科学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0.诺贝尔奖没有再颁给杨振宁,但是无损他在这个工作中给物理科学带来的深远影响。

71.不人云亦云对我们物理学术的进展是重大的。当然,反过来也同样对(也许更对)​:实验物理学家绝不能被理论物理学家吓倒。

72.昂萨格说,那是由于在大战的时候,他有许多的时间,可以慢慢地把矩阵对角化。

73.加上他所研究的物理科学领域,特别具有国际合作的特色,因此杨振宁并没有感受到他身为一个中国人和中国血统,而碰到他父亲当年留学时代所遭遇的种族歧视。

74.谈话中,杨振宁感觉出那个调查员有一些话语带威胁的味道,于是就要他的秘书进来,把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

75.杨振宁来台湾地区后来,对台湾地区的印象很好,有一次和他的学生阎爱德及郑国顺等人到日月潭去旅游,回来后来说起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认为比瑞士还要美。大家都认为他的这个见解中带有乡土亲情的感情因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