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说文解字》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原文的繁体字: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原文的拼音:

nì chūn qì,zé shào yáng bù shēng,gān qì nèi biàn。

nì xià qì,zé tài yáng bù zhǎng,xīn qì nèi dòng。

nì qiū qì,zé tài yīn bù shōu,fèi qì jiāo mǎn。

nì dōng qì,zé shào yīn bù cáng,shèn qì dú chén。

fū sì shí yīn yáng zhě,wàn wù zhī gēn běn yě。suǒ yǐ shèng rén chūn xià yǎng yáng,qiū dōng yǎng yīn,yǐ cóng qí gēn,gù yǔ wàn wù chén fú yú shēng zhǎng zhī mén。nì qí gēn,zé fá qí běn,huài qí zhēn yǐ。

《说文解字》相关解析:

1. 逆:《说文·辵部》:“逆,迎也。从辵,屰声。”本义为“迎接”,引申为“违背、反向”。此处指违背四时阴阳之气。

2. 春:《说文·艸部》:“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指万物萌发的季节,五行属木,主少阳之气。

3. 阳:《说文·阜部》:“阳,高明日也。从阜,昜声。”本义为山南水北的向阳处,引申为阳气、生机。

4. 变:《说文·言部》:“变,更也。从攴,䜌声。”本义为改变,此处指肝气因逆春气而发生异常病变。

5. 洞:《说文·水部》:“洞,疾流也。从水,同声。”引申为空虚、通透,“心气内洞”指心气耗散空虚。

6. 焦:《说文·火部》:“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此处指肺气因逆秋气而燥热灼伤,出现胀闷。

7. 沉:《说文·水部》:“沉,陵上滈水也。”引申为下陷、沉潜,“肾气独沉”指肾气失藏而下陷。

《康熙字典》相关解析:

1. 逆:《康熙字典》引《增韵》:“逆,不顺也。”四时逆气即违背自然规律。

2. 少阳:《易·乾卦》:“少阳,震卦也,东方之卦,主春。”此处指春之阳气初升未盛。

3. 太阳:《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此处指夏之阳气极盛。

4. 太阴:《素问·五运行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对应秋之阴气始生,主收敛。

5. 少阴:《素问·天元纪大论》:“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对应冬之阴气渐盛,主闭藏。

6. 养阴/养阳:《康熙字典》释“养”为“育也”,春夏养阳即顺应生长之气以培补阳气,秋冬养阴即顺应收藏之气以滋养阴精。

《医古文》视角解析:

此段文字为典型的“天人相应”论述,采用“逆…则…”的因果句式,层层递进,强调违背四时阴阳的危害。语言凝练,以“少阳、太阳、太阴、少阴”代指四季阴阳之气的状态(生、长、收、藏),以“肝气内变、心气内洞”等具体脏腑病变为结果,体现中医“脏腑应四时”的整体观。句末“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以“沉浮”喻生命与自然的同步,文辞生动而富有哲学意味。

《古汉语字典》关键术语:

– 根本:古指树木的根与干,引申为事物的本源。《素问》中“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即强调其为生命的基础。

– 沉浮:本指水面上的升降,此处喻生命随四时阴阳的消长而盛衰(如春生夏长为“浮”,秋收冬藏为“沉”)。

– 伐其本,坏其真:“伐”为损伤,“真”指真气、元气。违背四时即损伤生命根本,破坏人体真元。

与《伤寒论》相关知识:

《伤寒论·伤寒例》继承《内经》“逆四时之气致病”思想,提出:“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病因链,在《伤寒论》中演变为“伤寒-中风-温病”等六经传变的理论基础。逆春气伤肝(木),可能导致“厥阴病”(肝风内动);逆夏气伤心(火),可能引发“少阴病”(心阳不足)。

与《灵枢》相关知识:

《灵枢》进一步阐释四时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逆春气致“肝气内变”,可能表现为肝郁化火(实)或肝血不足(虚)。

– 《灵枢·四时气》:“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逆秋气致“肺气焦满”(燥邪伤肺),治疗可取肺经合穴(尺泽)以肃降肺气。

–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四时之气,各有所在,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强调针刺需顺应四时阴阳,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脉相承。

与《温病条辨》相关知识:

《温病条辨》继承“秋冬养阴”思想,针对温病(多伤阴)提出治法:

– 秋燥伤阴:“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上焦篇·秋燥》)即通过养阴润肺以应“太阴不收”。

– 冬寒伤阳:“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病。”(《上焦篇·冬温》)强调冬不藏精则春易病温,需“养阴以藏阳”。吴鞠通注:“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直接引用《内经》原文,指导温病预防与治疗。

历代版本解释:

1. 王冰(唐)注:“少阳,春之阳也,逆之则春气不生,肝气内郁而变生诸病。太阳,夏之阳盛也,逆之则夏气不长,心气虚洞(空虚)。” 强调四时阳气对脏腑的充养作用。

2. 张志聪(清)《素问集注》:“春夏养阳,以从其生长之令;秋冬养阴,以从其收藏之令。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盖谓逆四时之气,则伤五脏之真元也。” 从“生长收藏”角度阐释养生原则。

3. 高世栻(清)《素问直解》:“少阳主春生之气,逆之则肝气不舒,内变而为病。太阳主夏长之气,逆之则心气不舒,内虚而洞泄。” 结合脏腑功能解释“内变”“内洞”。

4. 现代注家(如任应秋):认为“少阳、太阳、太阴、少阴”为四时阴阳之气的代称(少阳=春生,太阳=夏长,太阴=秋收,少阴=冬藏),强调“养阳”“养阴”非仅补阴阳,而是顺应气化规律。

总结:此段为《内经》“天人相应”核心思想的体现,通过四时逆气的危害,阐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总则,后世医家从注疏、临床到温病学均以此为根基,发展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久伴的头像 - 鹿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